天下2000大台灣企業
天下雜誌今日公布台灣「2000大調查」,鴻海連續第9年位居企業營收之冠,台積電則是連11年蟬連獲利龍頭。但《天下雜誌》發現,隨著台灣產業面臨典範轉移的洪流,「拚規模大小」的時代已經過去,惟有「關注獨到」的專精企業,重質不重量,才能成功從全球及中國的「霸」漩渦中全身而退,成為未來新典範。
鴻海營收連9霸 台積電11年蟬聯獲利龍頭
在企業營收規模排名上,2013年製造業龍頭寶座,仍由鴻海以合併營收3.95兆,蟬聯台灣第一大企業,守住鴻海的「霸時代」;這也是鴻海自2006年(9,117.73億)開始,連續9年登上寶座,規模更是翻漲4倍。第2名到第5名,都是營業額突破8,000億台幣的「大廠」,包括力守第2名的台灣中油(11,877.01億)、3年內挺進4名的和碩聯合科技(9,497.52億)、連續3年穩坐殿軍的台塑石化(9,313.34億)、及從2011年亞軍下跌至第5名的廣達電腦(8,804.02億)。
在製造業的獲利上,績優生台積電,以堅實的核心技術,強化客戶的黏著度,成功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引領風向,以稅後純益1,881.47億元,11度蟬聯最賺錢企業榜首,更為2003年(472.59億)首次摘下獲利王時的3.98倍;第2名則為製造業龍頭鴻海,搭上「中國」與「蘋果」兩個產業關鍵趨勢,在科技產業光環消退、「毛三到四」的狀況下,仍維持1,066.97億元獲利;第三名為成功以白牌手機奪回話語權的聯發科,以275.15億元獲利重新擠進獲利王前3強。
「拚規模」熱潮消退 「專精獨到」成為新王道
除此之外,《天下雜誌》整理20年「千大企業調查」資料,從海量數據中,標記歷年台灣股王,孹析台灣產業典範變遷。
整體而言,1994年至2014年間,台灣歷年股王,分別為見證傳產及金融盛世的國壽、華銀;記錄台灣科技產業從電腦、消費型產品、智慧型手機變遷的科技大廠華碩、廣達、威盛、聯發科、及宏達電;一度成為顯學的能源產業茂迪;與近來股價突破2,050元大關、改寫台股紀錄的大立光。
若以奪冠次數觀之,僅聯發科(5年)、宏達電(5年)、及大立光(4年),擔任股王次數超過3年。進一步分析原因,除產品開發腳步緊跟趨勢、與時俱進,專注研發、深耕專業領域,才是關鍵。以生產蘋果iPhone 5相機鏡頭的藍寶石水晶玻璃材料的大立光為例,不僅專注精耕,同時掌握技術及設備開發的核心能力。
天下雜誌歷年股王
重質不重量 企業規模縮水 但獲利增加
《天下雜誌》發現,無論是大製造業公司或者服務業,今年得整體營收皆較去年下滑,但獲利能力(純益)卻都成長超過五成以上,呼應現在企業規模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條件,專精與獨到才是真正的獲利方程式。
檢視「1350大製造業」,可以發現雖然科技產業2013年整體營收下滑0.35%至26.75兆台幣,但總純益暴增83.54%達1.08兆台幣;與2012年平均獲利率2.19%的低點相較,上升1.85%,大幅增長84.47%。
至於「650大服務業」的總體營收,2013年也較去年減少615.7億台幣,小幅衰退0.69%至8.81兆台幣,部分原因,則是受到新制國際財務報導準則(IFRS)邊際效應;但與製造業相同,總純益提升52.88%,來到3,670億台幣,平均獲利率4.17%。
產業中,僅「100大金融業」,受益於政策鬆綁的大利多,不僅規模大幅成長497.17億台幣,總資產累積4.76兆元、營收成長1.05%,總純益也從前年的3,001.49億,成長到3,463.11億元,平均獲利率持續攀升到7.27%,而整體獲利更創歷史新高,包括富邦金(326.59億)、國泰金(290.20億)、兆豐金(224.95億)、中信金(215.10億)、台新金(205.74億)、第一金(108.77億)、永豐金(107.97億)、及華南金(100.51億)等9家金控,紛紛登上「百億獲利俱樂部」。
《天下雜誌》認為,綜觀2013年台灣企業的表現,雖然經濟溫和復甦,台灣民間消費卻出乎意料的表現疲弱,受到出口在歐美市場回溫遲滯、中國市場又逐漸降溫、經濟成長率勉強維持在2.11%的夾擊下,導致製造業及服務業營收規模雙雙下滑。
本次調查的對象,從企業經營績效的角度,篩選出台灣「1350大製造業」、「650大服務業」、與「100大金融業」,共2100家績優企業,完整反應企業體檢成果。